一、台风过境:道路之下的 “隐形陷阱” 与表面危机
台风带来的强风、暴雨与风暴潮,正从地面到地下全方位侵蚀道路安全。2024 年超强台风 “摩羯” 席卷沿海城市时,海口多条主干道因持续降雨出现路面裂缝,而裂缝之下 3 米深处已形成直径 2 米的空洞;宁德 S306 线高挡墙路段在台风过后,路基被雨水浸泡得松散不堪,4 处隐蔽空洞随时可能引发塌陷。这类 “表里不一” 的损坏构成双重威胁:
表面危害一目了然:强降雨导致的路面积水可达半米深,轮胎与地面附着力骤降,车辆制动距离增加 3 倍以上,2025 年某沿海城市台风天交通事故数据显示,80% 的剐蹭事故与路面湿滑直接相关;强风刮倒的树木、广告牌砸击路面,形成尖锐凸起或坑洼,2024 年 “摩羯” 台风中,海口仅主干道就清理出 120 余处此类路障。
更致命的是地下隐患。台风暴雨渗透路基后,会冲刷土壤形成空洞、脱空,2024 年宝鸡市中心道路排查显示,这类隐蔽缺陷可在雨水作用下 3 天内扩大 10 倍,体积达 10 立方米的脱空区能轻松吞噬小型车辆;同时,雨水管网堵塞引发的内涝会加剧路基软化,合肥瑶海区汛前排查发现,25 条道路中 141 处空洞隐患,在台风后风险等级普遍提升两级。传统人工巡查只能发现地面破损,钻孔探测效率低下且易引发次生灾害,此时探地雷达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。
展开剩余78%二、技术解码:探地雷达如何 “看穿” 道路隐患探地雷达的核心原理,是通过高频电磁波的反射特性解析道路内部结构,如同给道路做 “无创 CT”。其搭载的天线向地下发射 16MHz 至 2.6GHz 的多频段电磁波,当电磁波遇到土壤与空洞、水体与管线等不同介质界面时,会产生特征各异的反射信号,经主机处理后生成清晰的二维或三维剖面图,技术人员据此可精准判断隐患位置、大小与深度。
针对台风灾后的复杂环境,探地雷达形成了成熟的探测方案:
多频段组合扫描:面对不同深度的隐患,设备可灵活切换频率。用 16MHz 低频段探测 30 米深的路基塌陷,用 2.6GHz 高频段识别厘米级的路面裂隙,在宝鸡市中心道路探测中,这种组合方式让空洞定位精度达 0.5 米。 全地形作业适配:车载雷达车能以 15km / 小时的速度在积水路段巡航扫描,便携式设备可深入抢险现场的狭窄区域。宁德蕉城公路中心在 S306 线探测时,就先用 CO1760 型雷达车初步排查,再对疑似点位用便携式设备精准复核。 多手段交叉验证:为确保结果准确,探测流程通常结合钻孔与内窥镜辅助。发现疑似空洞后,先打直径 2cm 的检测孔,再用内窥镜直接观测,这种方式在宁德灾后探测中,成功确认 4 处路基空洞的具体范围。三、实战攻坚:台风灾后的道路排险 “教科书”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区,探地雷达在台风灾后道路抢险中交出了亮眼答卷,成为 “精准排险” 的核心力量。
波动科技-贵州某地管线探测
在宁德 S306 线灾后治理中,探地雷达上演了高效排险的实战案例。台风过后,该线路高挡墙路段因雨水浸泡出现路面沉降,蕉城公路中心立即启用探地雷达检测。雷达车沿线路快速巡航,3 小时内完成 50 公里扫描,初步锁定 6 处疑似空洞点位;技术人员随即用便携式设备复测,并配合钻孔内窥镜验证,最终确定 4 处真实空洞,最大一处位于 K25+200 路段,深度达 1.2 米。基于雷达数据,施工队采用水泥 + 水玻璃双浆液注浆工艺精准填充,仅用 2 天就消除隐患,避免了道路塌陷事故。
海口 “摩羯” 台风后的道路抢修更凸显其不可替代性。在江东新区抢险通道,路面看似完好却频繁出现车辆颠簸,雷达探测显示,下方存在 6 处 1-3 米深的脱空区,是雨水冲刷路基形成的 “隐形陷阱”。抢修队依据雷达生成的三维剖面图,在隐患点精准开挖填充,既避免了盲目施工破坏健康路基,又将修复效率提升 50%,保障了后续抢险物资运输的通行安全。
内陆城市的台风次生灾害治理中,探地雷达同样发挥关键作用。宝鸡市中心道路在 2024 年台风外围雨带影响后,出现多处路面裂缝,陕西地矿物探队采用二维与三维雷达结合的探测方式,对 20 条主干道进行全面扫描。通过分析电磁波反射信号的强弱变化,成功识别出 12 处隐蔽空洞,其中一处位于学校门口的脱空区,深度 0.6 米、体积 10 立方米,若未及时处理,极可能在学生通行时发生塌陷。施工队根据雷达定位精准治理后,经开挖验证,隐患位置与规模完全吻合。
四、防线前移:从灾后抢险到汛前预防探地雷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灾后抢险,更在台风季来临前的隐患排查中发挥着 “预警员” 作用。蕉城公路中心按照汛期风险排查方案,每年台风季前都会用探地雷达对 S306 线等高风险路段进行全面检测,2025 年汛前排查中发现的 3 处早期空洞,经提前注浆处理后,成功抵御了台风暴雨的冲击,未出现路面损坏。
这种 “预防为先” 的模式已在多地推广。宝鸡市市政工程养护服务中心与探地雷达团队建立长期合作,每年台风季前对城区 25 条主干道开展 “地毯式” 探测,2024 年汛前排查发现的 14 处空洞隐患,经提前治理后,在台风外围雨带影响期间无一处引发路面问题。数据显示,采用 “汛前雷达普查 + 灾后精准复测” 模式的区域,台风季道路塌陷率平均降低 70%,抢险成本减少 60%。
结语台风对道路的破坏,从来不是 “表面文章”,那些隐藏在地下的空洞、脱空,是威胁出行安全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探地雷达以其精准、高效、无创的技术优势,成为破解台风后道路隐患探测难题的核心工具 —— 它既能在灾后快速锁定 “病灶”,为抢修提供精准坐标;又能在汛前排查隐患,将安全防线前移。从宁德的山区公路到海口的城市主干道,这双道路 “透视镜” 正用科技力量,让台风季的出行之路更安全,也为城市交通的抗灾韧性筑牢了地下根基。
发布于:湖北省